清晨六点的训练馆里,空气里浮动着消毒水和汗水的混合气味。我攥紧手中的笔记本,指节因用力而发白——这是我在市体育中心实习的第一天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,我曾幻想过无数次站在赛场边的样子,可当真正面对一群肌肉紧绷、眼神专注的运动员时,心脏还是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。
一、从"局外人"到"参与者"
最初的几天,我像个透明人一样杵在场边。教练喊"小张,把训练计划递过来",我会慌乱地从包里翻找;运动员问"今天的恢复跑配速是多少",我只能支吾着说"等我问问教练"。最窘迫的是记录数据时,教练随口说的" today's lactate threshold training "让我彻底懵圈——乳酸阈训练?这是什么鬼?
为了不被淘汰,我开始像海绵吸水般疯狂学习。每天下班后泡在图书馆,对着《运动生理学》啃到深夜;利用午休时间缠着康复师问:"为什么这个动作要强调核心稳定?""冰敷的时间节点有什么讲究?"渐渐地,那些拗口的术语不再陌生,我能准确说出"间歇训练法"和"超量恢复原理",甚至能在训练后主动帮运动员调整拉伸动作。
二、藏在细节里的温度
实习中最难忘的,是帮一位叫林浩的短跑选手处理脚踝扭伤。那天他落地时重心不稳,疼得坐在地上直冒冷汗。我手忙脚乱地拿出急救包,却忘了先固定患处,还是康复师沉着地说:"先别动,让他慢慢坐起来。"
后来我跟着康复师学了 weeks,才知道原来急救不是简单的"包扎"。比如冰敷时要隔着毛巾,避免冻伤皮肤;按压穴位缓解疼痛时,力度要轻柔但坚定。林浩康复期间,我每天帮他做康复训练:用弹力带做抗阻练习,陪他在跑道上慢走。有一次他突然说:"其实我刚进队时也像你一样紧张,但现在觉得,场边的人和我们一样重要。"这句话让我鼻尖发酸——原来我们不仅是"服务者",更是运动员背后的支撑。
三、一场"意外"的比赛
实习第三个月,中心要举办青少年篮球联赛。我被分配到后勤组,负责协调场地和器材。原以为只是搬桌子摆球架,没想到临开场前发现篮球架的篮网坏了!眼看孩子们就要进场,我急得团团转。这时同组的实习生小陈说:"我记得仓库里有备用的,我去拿!"
我们俩抱着新篮网往球场跑,路过观众席时,一个小朋友举着标语牌喊:"姐姐加油!"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:体育从来不只是竞技,更是无数人在背后默默付出,共同编织的梦想。最终比赛顺利进行,当冠军队伍举起奖杯时,场边的我们都笑了——那笑容里,有辛苦后的释然,更有为他人喝彩的自豪。
如今实习结束,回望这三个月,我从那个手足无措的新手,变成了能独立完成训练计划、从容应对突发状况的"老将"。体育实习教会我的,远不止运动知识:它让我懂得什么是责任心——每一个数据都关系到运动员的状态;什么是同理心——理解他们的压力与坚持;更重要的是,它让我相信:只要愿意沉下心去学,再小的角色也能发光。
就像训练馆外的梧桐树,春天抽芽,夏天繁茂,秋天落叶,冬天蛰伏,看似循环往复,实则每一次生长都在积蓄力量。这场场边青春,终将成为我人生赛道上,最珍贵的加速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