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刚蒙蒙亮,村口的银杏树下已聚起一群银发老人。他们身着藏青布衫,脚蹬布鞋,随着《高山流水》的古琴曲缓缓舒展四肢。王奶奶的白发被晨风拂得微微颤动,她弓步推掌时,袖口扫过地面带起的细尘,在朝阳下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。“这太极啊,比药还灵。”她擦了擦额角的汗,眼角的皱纹笑成月牙,“我练了三十年,去年爬泰山都没喘气儿。”
晌午的阳光把篮球场的地面晒得发烫,几个后生正赤膊酣战。篮球撞击地面的“砰砰”声,混着此起彼伏的叫喊,惊飞了树梢的麻雀。“传球!快传!”穿背心的阿强急得直跺脚,他运球突破时,臂膀上的肌肉线条绷得紧紧的,像拉满的弓弦。旁边围观的孩子们攥紧拳头,喉咙都喊哑了:“进啦!进啦!”篮球应声入网时,连空气都跟着震颤起来——这是属于年轻人的热血,是荷尔蒙在烈日下的肆意迸发。
暮色四合时,村中心的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。音响里流淌着动感十足的DJ版《小苹果》,几十位阿姨婶子踩着节拍扭腰摆胯。李婶的红色绸缎裤随舞步翻飞,像一团燃烧的火;张姨的扇子转得呼呼作响,活脱脱一只振翅的蝴蝶。她们的动作未必标准,却透着股子畅快劲儿。“以前哪敢这么疯?现在日子好了,就得好好乐呵乐呵!”李婶抹了把汗,脸上的妆容因汗水晕开,倒添了几分娇俏。
夜深了,孩子们的嬉闹仍未停歇。院子的角落里,几个小不点儿正围着一根竹竿跳皮筋。“马兰花开二十一,二八二五六……”清脆的童谣伴着脚步声,在巷子里飘得很远。扎羊角辫的小丫头上次摔破了膝盖,如今却能稳稳当当跳出“小飞机”;调皮的虎子总想偷懒,却被小伙伴们揪着耳朵拽回队伍。月光洒在他们汗津津的脸上,映着彼此明亮的眼睛——这是体育赋予的最本真的快乐,是童年最鲜活的注脚。
庄里的体育从不是刻板的竞技,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诗意。它可以是晨光里慢悠悠的太极,是晌午时热辣辣的篮球,是暮色中欢腾腾的广场舞,也是深夜里蹦蹦跳跳的皮筋。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,串起了岁月的温度,也织就了一张温暖的网——网住了邻里间的情谊,网住了代际间的传承,更网住了平凡日子里那些闪闪发光的热爱。
当第一缕晨曦再次照亮村庄,新的故事又将在这片土地上续写。而体育,永远是最动人的序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