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的校园,天刚蒙蒙亮,小林已经站在塑胶跑道上。深秋的风带着凉意,吹得他单薄的训练服贴在身上,但他毫不在意——这是他每天的习惯,哪怕今天要面对的是1500米的魔鬼训练。
作为某所二本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,小林的高考成绩并不亮眼。当初选择体育,是因为初中时的一次校运会,他意外拿了800米冠军,从此迷上了奔跑的感觉。“那时候觉得,只要跑得够快,就能追上所有梦想。”他说这话时,眼睛里还闪着光,像当年那个拿到奖牌的少年。
然而现实的残酷很快打破了他的幻想。进入大学后,他才明白,体育生不仅要拼体力,更要拼毅力。每天三小时的专项训练,加上文化课的学习,让他常常累得倒头就睡。最苦的是冬训,零下五度的天气,他依然要在操场上跑圈,鼻涕冻成冰柱,手指冻得发紫,却不敢停下——因为教练常说:“你们不是职业运动员,但必须比他们更拼命,才能弥补天赋的差距。”
去年冬天,小林在一次训练中扭伤了脚踝。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三个月,这意味着他将错过省大学生运动会的选拔赛。那天晚上,他坐在宿舍的床上,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,第一次怀疑自己的选择。“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条路?”他问自己,声音里带着哭腔。
直到有一天,他看到教练朋友圈里的一段话:“体育的意义从来不是金牌,而是教会你如何在跌倒后重新站起。”这句话像一道光,照亮了他内心的阴霾。第二天,他拄着拐杖来到操场,对着镜子练习摆臂动作。队友们知道后,自发地陪他做康复训练,帮他压腿、按摩,甚至在他训练时为他加油打气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三个月后,小林的脚踝基本恢复,他报名参加了校内的选拔赛。1500米的赛道上,他一开始落在后面,但随着一圈圈的推进,他逐渐找到了节奏。最后一百米,他爆发了所有的力量,超过了两名对手,冲过了终点线。那一刻,全场沸腾了,队友们冲上来抱住他,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——那是喜悦的泪水,更是坚持的回报。
如今的小林,已经是大四的学生。他即将毕业,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选择:是去当一名中学体育教师,还是继续考研深造?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,但每当想到那些在跑道上挥洒汗水的日子,他就有了答案。“不管未来做什么,我都会记得,体育教会我的不仅是速度,更是永不放弃的精神。”他说,“二本院校的体育生,或许起点不高,但我们一样可以用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。”
夕阳西下,小林再次站在跑道上。这一次,他没有急着奔跑,而是静静地望着远方。他知道,前方的路或许还有风雨,但只要心中有梦,脚下有路,就一定能跑到属于自己的终点。